海外“代参展”生意火爆:展览行业70%-80%从业人员已转行,代参展日薪可达数百欧元
海外“代参展”生意火爆 外贸人博订单奇招尽出
“从展览行业来说,代参展那些以代理海外展会为主营业务的海外火爆展览公司,70%~80%的生意数百从业人员都已经转行了。”作为立足和开拓中东及非洲地区市场的展览展览企业,中东国际展览集团副总裁肖锋告诉第一财经,行业行代展览行业受疫情冲击严重,从业参展他们是人员日薪剩下的20%幸存者,也是已转在“代参展”等创新会展模式来寻找新的机会。
对于擅长变通的可达外贸人来说,疫情期间找人在海外“代参展”无疑是欧元权宜之计,却也是代参展“刚需”。
随着海外不少地区陆续放开疫情管控,海外火爆中国外贸人抢订单变得愈加急迫。生意数百在宁波市政府包机先例已开的展览背景下,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受阻于疫情而无法顺利出入境,行业行代这让其“代参展”的需求十分强烈。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的传统展会机构借力“代参展”求得了生机,也有的留学生兼职“代参展”几天收入近万。看起来火爆的生意背后,真实情况如何?
代参展日薪可达数百欧元
肖锋他们的业务调整和波动,与市场的需求变化密切相关。
“2020年是全球线下展会都停了,我们就开始做纯线上展,大家都在线上。2021年国外逐步恢复线下办展,我们就推出了专门的代参展平台,帮助中国企业通过远程代参展的方式参展。今年,代参展需求增加,企业自己出去的需求也在增加。”肖锋表示,他们从去年春天开始为企业提供“代参展”服务。今年总体服务的参展企业规模,比去年增长了两倍,“去年一个展会代参展的企业数量平均是30~40家,总共是100多家,今年能有300多家。其中100多家是自己出去参展”。
受需求增长影响,在欧洲多地的留学生成为了国内企业雇用的代参展人员。因不同国家的供求状况不同,代参展人员的日薪在几十欧元/美元到几百欧元/美元不等,也出现了出高价仍然找不到人的极端情况。
然而,肖锋表示,即使今年代参展规模翻倍增长,但300多家也不过是他们疫情前所服务企业数量的10%~20%。
“疫情前,我们一年能带4000~5000家企业去海外参展。往年迪拜的五大行业建材展Big5,一个展会就能带1000多家企业过去,但今年只有150多家,还是以代参展为主。”肖锋说,不同行业的复苏情况不一样。由于他们以中东地区为主,而石油行业受到疫情等影响较小,因此今年阿布扎比的石油展Adipec呈现出展位“供不应求”的现象,以各种形式参展的中企数量也已经恢复到疫情前50%的水平。
与此同时,肖锋提出,中国企业找留学生参展的情况一直存在,但更普遍的还是企业自己的工作人员在现场,然后找留学生帮忙翻译或打下手。“比如原来有100家企业出去参展,有50家需要请当地人帮忙;现在大家不太能去现场,就有80~90家企业会找当地人帮忙。”他认为,疫情下大家都在想办法找新的途径和方式,“代参展”的需求的确有所增长,但并不存在留学生因此能赚很多的情况。
在肖锋看来,不能简单地把“代参展”理解为“找个留学生帮忙照看展位”,如果这样定位,那参展效果不会好。“要提升效果,需要做许多准备和培训工作,让现场工作人员对公司和产品有一定的了解。”
中东国际展览集团的总部在迪拜,在当地拥有稳定的展览操作团队。这些工作人员,也就成了帮助中国企业“代参展”的主力。即使是专业的展会人员,要对参展企业及其产品有了解,仍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即使经过了短暂的培训,代参展者仍然不可能像业务员那么专业。
因此,肖锋公司的应对办法也正是其机会所在——他们开发了一套数字化系统,让现场的代参展者引导采购商扫描展位上的二维码,留下基本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转为与国内的业务员直接对接、实时互动,以实现“线下+线上”的参展效果。而企业使用系统所支付的费用,成为肖锋他们新的收入来源之一。
这种帮助企业通过远程方式参加实体展会,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尽可能高效的获客模式,正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多地政府今年以来鼓励企业“代参展”的升级版,也获得了比单纯请人在现场交换名片和发放产品资料更好的效果。
今年9月,B2B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首次通过混合展的方式,代替14家国内消费电子企业集中混合参加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展),试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参展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在展会现场,这些企业将国内的工厂流水线等场景通过大屏幕实时直播。对于想进一步了解的企业,海外的采购商还可以一键视频连线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
早在今年2月,绍兴市越城区的“一码找订单”平台上线试运行,首站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时装面料展。在委托专门的服务机构代为参展的同时,现场的“码”成为关键。
根据越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报名参展的企业需要事先按照要求在“一码找订单”平台上上传企业及样品信息,进而形成与信息对应的二维码。赋码后的商品会统一从越城区运送到展会现场进行展示。而参展的采购商可以在现场扫码后在线看货,还能实时和企业洽谈交流。在展会结束后,“一码找订单”平台还可以通过样品扫码数、样品询盘数、意向订单额等指标对客商需求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从而提高订单成功率。
效果到底有多好?
除了雇用留学生或专业的展会人员“代参展”,不少外贸企业会选择请海外子公司的工作人员或经销商等与业务更密切的人帮忙“代参展”。但效果仍然参差不齐。
作为搭乘全国首架拓市场商务往返包机的36名外贸人之一,宁波宝林达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国文告诉第一财经,他们此前找过海外的经销商代参展,比如带着样品参加美国的展会,在现场搭建特装展位,并进行销售讲解。
“他们做的记录是不详细的,对于外国客商的需求也并不了解,无法有针对性地推荐。”魏国文认为,至少对益智类玩具行业来说,代参展的模式并不适合,“玩具是需要专业人士推广、介绍、讲解,让客人上手试玩的,才能让客人觉得对孩子有帮助,也才会下单”。
上海新帑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杜传奎对第一财经表示,他们去年也尝试过委托德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去德国杜塞尔多夫医疗展代参展,但由于德国分公司的人只负责品牌产品的销售,而不熟悉OEM(代工)产品,“可能责任心也有关系”,所以效果并不好。
不过,受到政府鼓励和不断优化的“代参展”模式,无论如何都是受阻于疫情的外贸人的选择之一。相关的政策支持也在陆续加强。
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孙晓在8月29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贸促会支持企业以“代参展”等方式赴海外参展,确保我国企业不缺席国际大型展会,助力企业“保订单、增订单”。
根据数据统计,代参展的最终效果虽然无法与企业自身在现场参展相比,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最终的效果有所提升,整体来说也优于单纯的线上参展。
和找人“代参展”相比,魏国文更期待出国与客人见面交谈。即将于今年9月下旬开启宁波第二次商务包机之旅的她,已准备好了样品和礼品,安排好了与海外客户的所有见面行程。
随着回国隔离管控政策的调整,肖锋表示,今年11月之后,他们有近半的客户选择自己出国参展。
(责任编辑:知识)
-
四大重磅文件齐发!符合这些条件,可停止全员核酸!无疫情不得扩大核检范围!
四大重磅文件齐发!符合这些条件,可停止全员核酸!无疫情不得扩大核检范围!居家隔离、风险区判定…都有回应王璐璐/整理据国家卫健委11月21日消息,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新 ...[详细]
-
一季度福建的亮眼表现,离不开有福建“三驾马车”之称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经济的蓬勃发展。▲3月24日,厦门海天码头装卸作业现场,福建在抗疫中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图/新华社文 | 谢良兵近日,全国31个 ...[详细]
-
人民银行董化杰:2022年已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 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
中证网讯记者 赵白执南)人民银行国库局局长董化杰5月10日在留抵退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保障财政支出强度,支持税务部门加快办理留抵退税,人民银行靠前发力,根据退税进度,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利润的节奏,2 ...[详细]
-
来源:环球人物两大政治家族联手,“总统二代”组合出击,提前锁定胜局。据新华社消息,菲律宾媒体10日凌晨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菲律宾联邦党候选人费迪南德·罗穆亚尔德斯·马科斯以下简称小马科斯)赢得9日 ...[详细]
-
52款保险APP大测评:复旦大学报告指出用户隐私保护15大问题,中小寿险公司是重灾区
来源:慧保天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产,其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又成为重中之重。但谁才是信息的主体,商业公司又应该如何把握使用的边界,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成为发展中的“必答题” ...[详细]
-
新华社马尼拉5月10日电国际观察)赢得菲总统选举 小马科斯执政面临三重挑战新华社记者闫洁 刘锴菲律宾媒体1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菲律宾联邦党候选人费迪南德·罗穆亚尔德斯·马科斯小马科斯)赢得9日 ...[详细]
-
消息称OPPO Reno8系列拥有三款配置,首发骁龙7 Gen 1
今日微博博主 @数码闲聊站 爆料 OPPO Reno8 系列共有三款机型,分别搭载天玑 1300、骁龙 7 Gen 1、天玑 8100。影像方面该博主称 OPPO 则会采用自研影像 NPU 马里亚纳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记者 朱妍近期,农银汇理的新生代基金经理邢军亮,凭借其陆续接手管理的农银行业轮动混合和农银新能源混合,一举摘得上海证券报颁发的两项“金基金”产品奖——“金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三年期奖”和“金基金·投 ...[详细]
-
上海工厂又双叒停产?特斯拉方面称“有消息第一时间公布”,复产12天后已下线1万辆整车
每经记者 李星 5月10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供应问题,特斯拉上海工厂已暂停生产。“如果有相关消息的话,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同步。”5月10日,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针对此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详细]